山东上门回收老瓷器中心
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。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,在英文中“瓷器(china)”与中国(China)同为一词。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,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。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,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,烧制温度也较低,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,所以一般称其为“原始瓷”。
17世纪以后,加入了金,锑,砷,还有本世纪初,加入了个钛,铌。这些金属元素,都先后的应用在了陶瓷釉彩中,成为了着剂。瓷器所呈现的颜是和一系列的工业条件密切相关的,包括着剂的含量及其在釉料中的浓度分布,还有釉料的配方,施釉的方法,釉层的厚度,以及窑内升降温的速度,还有火的温度等等,都决定了它的颜是瑰丽还是暗淡等等。先来介绍下红瓷,它是在唐代就出现了铜红,到了宋代出现了钧红,明清时期出现了红,继红,胭脂红,到2005年前后,湖南的醴陵窑以1450度的高温,烧制出了艳丽的中国红,就彻底的完善了红瓷这一难烧制的系。
一般说来,瓷器的形制、纹饰、款识等,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。因此,拿到一件瓷器,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。当然,这些条件,在断代上是要考虑的。比如,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。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,龙爪画得犹如鸡爪;康熙朝多见弓字龙、夔纹龙;雍正朝的常画得犹如鱼,此外多见螭龙纹;到乾隆朝,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;嘉道以后,多见带鱼龙,龙身很长,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,弓起像虾弓;
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回青料,发艳美,蓝中带紫;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,除个别发鲜艳外,一般都清淡无华;在清代,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,后期多用浙料;康熙早期延续顺治,青花泽灰暗,偶有清淡。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,呈翠蓝,层次分明,晚期呈偏淡;雍正、乾隆时,泽不如康熙,层次也减少;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。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,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。其它的彩料也然,不管是五彩或粉彩,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,熟悉了这些,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。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、粉彩和珐琅彩。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,其余均一抹平涂,表面相对显得粗糙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