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私人回收古瓷器近期行情
秦汉时期原始瓷的釉层较战国时的厚。但釉普遍较深,呈青绿或黄褐等,很可能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战国时的高。而且由战国时的通体施釉变为口、肩和内底等处的部上釉,上釉的方法由浸釉变成刷釉。说明两种原始瓷,从釉料到上釉工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。其次是器物的成型也一变战国时期拉坯成器、线割器底的作风,而普遍地采用器身分制,然后粘接成器的方法。是品种和装饰也有明显的差别。秦汉时期的原始瓷,以仿铜礼器的鼎、盒、壶、钫、钟、瓿等为常见,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、钵、盘、盅等一类的饮食器。装饰的纹样则以弦纹、水波纹、云气纹或堆贴铺首等为主,少甚至不用战国时经常采用的S纹和栉齿纹等。
化妆土:又称“护胎釉”,出现于西晋时期浙江金华的婺州窑,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等处也开始采用,南北朝时湖南、江西、四川、河北等地的窑口相继使用。它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,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较深的瓷器坯胎表面,然后施釉,入窑烧制。其颜有灰、白等。可以美化瓷器,使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,增强釉的效果,使釉层再外观上显得饱满,釉面光莹柔和,还可以将较深的坯体颜覆盖,为利用质量较低的原料创造条件,扩大原料使用范围,提高了瓷器的质量。
瓷器最后所呈现的颜色是和一系列的工业条件密切相关的,包括着色剂的含量及其在釉料中的浓度分布,还有釉料的配方,施釉的方法,釉层的厚度,以及窑内升降温的速度,还有火的温度等等,都决定了它最后的颜色是瑰丽还是暗淡等等。
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,基本上是承袭商代中期发展而来的。但在形制和品种上却较商代中期有所增加,在烧制和使用范围上有了扩大,质量也有了提高。商代后期常用的原始瓷器形制有敞口长颈、折肩深腹圆鼓、圜底尊,小口短颈、圆肩或折肩、深腹圆鼓、圜底瓮(有的称罐),敛口、深腹、圜底罐或双耳罐,侈口平折沿、浅腹圜底盆(或称击),敛口浅腹圈足钵,口微卷、浅盘喇叭座豆,敞口、顶圆鼓、圈足形握手器盖等。并有一些敛口沿外折、短颈凸肩壶,敞口圆肩大口尊,圈足簋和碗等原始瓷器残片。胎质颜仍以灰白为主,并有少量青黄、淡黄和灰。器表釉多为青和豆绿,也有少量酱、淡黄、绛紫。器表釉下拍印的几何形图案纹饰有方格纹、锯齿纹、水波纹、云雷纹、叶脉纹、8形纹、网纹、翼形纹、圆点纹、划纹、弦纹和附加堆纹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