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上门回收家庭古董旧货免费咨询
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“青釉器”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。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,胎以灰白居多,烧结温度高达1100-1200°C,胎质基本烧结,吸水性较弱,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。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相同。被人称为“原始瓷”或“原始青瓷”。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,经过西周、春秋战国到东汉,历经了1600-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,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。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,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。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,胎质坚硬,不吸水,表面施有一层青玻璃质釉。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,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。
现在我们了解一下瓷釉的颜如何呈现,刚才介绍到有高温釉和低温釉一说,那么釉的颜一定要在相应的温度下才能烧成,高温釉通常温度1200℃以上,这时加入钾,钙,钠,镁等剂呈现出不同颜。高温釉主要有黑釉,黄釉,蓝釉,红釉等。而低温釉在900℃以下烧制而成,以氧化铝为溶剂。在明清时期,景德镇胭脂水,娇黄等都是低温釉除温度外,环境也是影响釉的一大因素,如含铜着剂在还原焰下呈红,氧化焰呈绿。此外窑位,原料,燃料等等都会对瓷釉颜釉影响。
第二个是看釉面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。北宋之前,所用的釉是石灰釉。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,因此,施釉较薄,有流淌,还易剥落,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。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,一是看釉有否流淌,看与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,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,此外,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,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,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,那么,这就是个仿品。
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,以瓷石或高岭土为原料,来做瓷器的坯子,这种原料可塑性强,能做成各种形状,而且结实耐用,高温烧制后,在坯子上附着釉,表面就会光滑防水,便于清洗。在古代,多数以金,银,铜,木等为主要器物,东汉后瓷器就慢慢取代了这些,并且成本更低。